问题的核心:漏罪与缓刑撤销后的法律空间
当缓刑考验期内发现漏罪时,原缓刑的撤销是必然的法律后果。但撤销后是否还能适用缓刑?这一问题的争议点在于:数罪并罚后的刑期是否仍符合缓刑的形式条件(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以及行为人是否满足缓刑的实质条件。
法律依据的体系化解读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七条:撤销缓刑的刚性规定
根据该条款,发现漏罪必须撤销原缓刑,并对前罪与漏罪进行数罪并罚。此处的法律后果是“决定执行的刑罚”,但并未排除再次适用缓刑的可能性。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九条:数罪并罚的刑期计算规则
关键点在于:
总和刑期的上限限 制:例如,若前罪判2年、漏罪判1年,总和刑期为3年,数罪并罚后决定执行的刑期可能在2~3年之间。
刑种合并规则:如涉及有期徒刑与拘役、管制的合并执行问题,需注意刑种转化对缓刑适用的影响。
3.高检复函(1998年高检研发第16号)的指导意义
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关于对数罪并罚决定执行刑期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能否适用缓刑问题的复函(〔1998〕高检研发第16号)明确:
数罪并罚后仍可适用缓刑:只要终执行的刑期为拘役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且符合缓刑实质条件,即可宣告缓刑。
已执行的缓刑考验期可计入新缓刑期:例如,原缓刑考验期2年已执行1年,新决定的缓刑考验期若为3年,则剩余考验期为2年
实务操作的关键:如何证明“仍符合缓刑条件”?
1.形式条件:刑期的精确计算
需确保数罪并罚后的总刑期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案例模拟:
前罪:有期徒刑2年,缓刑3年;
漏罪:有期徒刑1年;
数罪并罚:总和刑期3年,决定执行刑期2年6个月。
此时仍符合“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形式条件。
2.实质条件:社会危险性的动态评估
漏罪的性质:若漏罪为过失犯罪或情节轻微,可主张行为人主观恶性较低。
悔罪表现的延续性:需证明行为人在缓刑考验期内遵守监管规定,且对漏罪主动供述或积极配合调查。
社区影响的修复:通过社会调查报告、社区矫正机构意见等材料,证明宣告缓刑对社区无重大不良影响。
辩护策略的构建:从“机械否定”到“个案论证”
部分司法人员对缓刑期内发现漏罪的行为人存在“一刀切”否定缓刑的倾向,但律师可通过以下路径突破:
1.强调法律未禁止二次缓刑
法律仅规定“应当撤销原缓刑”,但未规定“不得再次适用缓刑”,此为辩护的法定空间。
2.引入“比例原则”论证
若漏罪与前罪均属轻罪,且行为人已履行民事赔偿、取得被害人谅解,则撤销缓刑后判处实刑可能违反“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3.善用“社会危险性评估工具”
借助心理评估报告、再犯可能性量表等科学工具,量化证明行为人无再犯危险。
风险提示:司法实践中可能面临的障碍
1.法官的保守倾向
部分法官认为缓刑期内发现漏罪表明行为人“未真诚悔改”,倾向于直接判处实刑。此时需通过类案检索(如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缓刑适用典型案例)进行说服。
2.漏罪与前罪的关联性
若漏罪与前罪属于同种犯罪(如多次盗窃),可能被认定为“惯犯”,增加缓刑适用难度。
结论:法律允许的,即是可能的
缓刑考验期内发现漏罪后能否再次适用缓刑,本质上是法律逻辑与司法裁量权的平衡问题。法律并未关闭这扇门,但需通过精准的刑期计算、扎实的社会危险性论证以及充分的个案情节挖掘,方能在实务中争取有利结果。刑辩律师的角色,正是将冰冷的法条转化为有温度的人性化辩护,在惩罚与挽救之间找到平衡点。
本文作者